首页>检索页>当前

吴青青:在起点守护生命之光

发布时间:2024-03-18 作者:季昕 梁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妇幼健康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世界卫生组织将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

我国是人口大国,现有8.8亿妇女儿童。据《柳叶刀》报告,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婴儿死亡率为200‰。在过去的70多年里,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持续改善,人口结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以及医疗技术的创新,中国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均大幅下降。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5.7/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9‰。


image.png

吴青青

妇幼健康工作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妇幼保健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离不开一代代妇幼人的奋斗与坚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北京妇幼保健院(简称“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首席专家吴青青从事妇产科临床及超声诊断、科研和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她用超声探头为生命“破案”,在医学影像中为生命健康护航,推动了我国出生缺陷产前超声筛查与诊断的水平提升和规范化发展。在北京妇产医院(东院区)门诊楼四层的产前诊断中心,我们见到了吴青青,谈起如何做好妇幼健康工作、如何丰富妇幼健康服务内涵,她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和层出不穷的“好主意”。

生命起点的护航人

北京妇产医院的超声诊断室外,每天都有许多来自北京市及全国各地的患者在此等候,为的是得到一颗超声诊断的“定心丸”。超声诊断的“小黑屋”内,吴青青常常一坐下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更久。作为一名超声科医生,这样的坚守是她的日常。

超声诊断室常年拉着两幅帘子,一幅隔着还在等候的患者,一幅阻断室外的阳光,中间相对黑暗的区域就是超声医生的工作区。昏暗、久坐……让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和视力问题等职业病早早找上了他们,但吴青青说,她从未后悔这个选择。

21世纪初,吴青青通过考试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公派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附属医院母胎医学中心(以下简称“母胎医学中心”)访问学习。当时,国家将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纳入孕前、孕期医疗保健工作中,围绕产前诊断技术的发展推进、标准制定、服务管理规范等工作急需更多专业人才。吴青青明白,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于是便萌生了出国学习的想法。

母胎医学中心覆盖开展产前诊断工作的各类相关专业,吴青青在这里不仅学到了超声诊断的专业理论与技术,更对产前筛查与诊断体系有了全面了解。回国时,她带回了满满两大箱英文资料。

回到北京妇产医院后,白天,她承担着超声科的日常门诊工作;晚上下班后,她继续带教、做科研、查阅文献资料,思考如何推动产前超声诊断的专业化、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

产前超声涉及产科、遗传、新生儿等多学科知识,要将各方面知识结合并通过综合判断才能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超声科的很多同事与吴青青一样来自临床一线,丰富的临床经验让他们能更好地进行疾病诊断与评估。

因为是“第一个听到一个新生命心跳声的人”,吴青青在倍感压力的同时更觉责任重大。如果能让妇幼群体真正受益,能让妇幼健康权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吴青青觉得个人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预防出生缺陷,产前筛查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为了整体提升我国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吴青青参与制定了北京市及全国的多项规范指南,并为产前超声培训了大量人才。2022年,她牵头与专家组共同制定了中国《超声产前筛查指南》,该指南在解读研究国际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产前超声筛查实践,对提高我国胎儿产前筛查率、指导基层产前筛查工作和质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使我国产前超声筛查与诊断技术实现跨越式、赶超式发展,她引入国际学术前沿研究,以知识更新引领技术革新。她带领团队开展胎儿结构出生缺陷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系列研究,为孕期出生缺陷的干预及产前咨询提供理论依据;与团队协作将胎儿畸形筛查时间从妊娠5个月前移到妊娠3个月,实现了我国在出生缺陷防治方面从跟随学习到技术引领的质的飞跃。

吴青青说,出国学习不仅让她带回了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也让她认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在她的推动下,国际妇产超声学会(ISUOG)中国分会落地北京妇产医院,为中国妇产超声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她作为ISUOG中国荣誉大使及ISUOG中国分会执行主任委员牵头翻译国际指南标准,引进国际标准化课程,将国际先进诊疗技术及时向国内普及推广,使国内超声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受益。

不只是“请进来”,她也让中国声音在世界妇产超声的舞台上更加响亮。她带领中国专家团队参加国际妇产超声世界大会,促进世界各地妇产超声从业者间的交流与经验分享,也带回新技术项目的国际合作。“中国现在在妇产超声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23年第33届国际妇产超声(ISUOG)世界大会还专门开设了中国专场。”吴青青说。

让健康教育惠及更多的人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高龄孕妇逐渐增多,“能不能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成为很多准妈妈的担忧。

北京妇产医院产前诊断中心是北京市首批6家产前诊断中心之一,为来自北京市和全国部分地区的妇产科疑难病患者提供会诊服务。

“对于高危孕妇,有些筛查中心做不了的检查会转诊到我们这里做风险评估。针对妊娠高风险,我们也有从胎儿到母体的各项监测指标,在诊断技术层面是完全能够保障安全的。”吴青青介绍道,“国家其实采取了很多措施保障母婴安全,像北京市开展了分钟行动、全程行动,以及设立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搭建转会诊网络等。”

孕产期是一个特殊时期,除了要保障母婴就诊安全外,让更多孕产妇了解相关保健知识,同样有助于她们顺利度过妊娠、分娩以及产后阶段。

孕妇学校的概念在我国很早便有了。1992年,北京妇产医院成为中国首批符合国际标准的爱婴医院之一,医院会为孕产妇提供场地进行每周授课。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北京所有助产机构都配有孕妇学校,孕妇建档后,医生便会推荐准妈妈去听课,课程均为免费。在新冠疫情之前,孕妇学校的听课率达90%以上。

疫情期间,为让孕产妇足不出户进行在线学习,北京妇幼保健院第一时间抽调人手,迅速完成了线上学校的搭建。2020年初,北京市线上孕妇学校正式上线开课,课程涵盖16门《北京市孕妇学校标准化课程》、“孕妇养生保健操”视频课程及疫情期间的自我防护与注意事项等。据统计,疫情期间孕产妇线上听课率达到98%,知识知晓率逐渐提升。疫情后,北京市线上孕妇学校继续服务大众,至2023年底,听课已达289万人次。2023年全年听课率为99.3%,知识知晓率达到94%,满足了广大孕产妇的需求。

此外,妇幼保健系统也很早就意识到配偶给予孕产妇支持的重要性,因此建立了“准爸爸学习班”。吴青青认为,提高男性在生育过程中的参与度,让其分担更多育儿工作,可以极大缓解妈妈们的焦虑。她希望全社会可以共同创造鼓励父亲育儿的舆论环境。


image.png

吴青青(右)牵头翻译国际颅脑超声书籍——《胎儿颅脑超声》(第3 版),该书也是我国第一部涉及胎儿颅脑的书籍。图为新书发布现场

家长是儿童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理念,掌握科学育儿方法也是妇幼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吴青青建议助产机构不仅要提供孕妇学校,还要开设专门的“家长学校”。2023年,吴青青带领团队开展“全国妇幼健康教育标准化项目”,研发了国内首套家长学校标准化课件——《婴幼儿健康家长学校标准化课件》。该课件通过标准化知识体系的建设,为全国妇幼工作者开展婴幼儿家长健康科普工作培训师资提供参考,让新手爸妈能更好“上路”。

吴青青说,她还很想开发一款科普类应用程序,让孕产妇可以在上面及时、准确找到孕前、孕中、孕后不同阶段需要的各类专业信息。

她认为,现阶段的科普内容虽然在专业性方面毋庸置疑,但呈现方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却不足。

如何在保障专业严谨的前提下,将健康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让大众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北京妇幼保健院曾做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短视频、图文类内容是最受大众欢迎的科普形式。近年来,北京妇产医院制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通过新媒体向大众传播。但受限于公共平台信息过载、发布形式单一等因素,传播效果难以实现全覆盖。

“如果我们能开发一款孕产专门的科普平台,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就能让健康教育惠及更多的人群。”吴青青说。

同时,专门的科普平台也会对当前伪科普泛滥的现象起到净化作用。

随着国内多地相继出台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改革方案,健康科普工作也被纳入业绩成果代表作,更多医务工作者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到健康普及的工作之中。

“过去对科普工作的重视不足,但现在有了好的政策,科学普及被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妇幼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向大众传播正确的信息。”

吴青青觉得,这些是妇幼工作者需要且应该做的事。

“救人+育人”,是双倍的幸福

吴青青说自己是幸福的,作为一名医者,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她同时实现了治病救人和教书育人两个梦想,幸福感是双倍的。

“会诊中心汇集了来自各地的疑难病例,尤其是很多怀的孩子有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孕妇。”

2023年,吴青青接诊了一名将近40岁的高龄孕妇,这名孕妇在产前诊断时被怀疑胎儿有气管阻塞异常,在孕期辗转了几家医院也不能确诊,一直担心孩子能否留下来。在全面诊断评估后,吴青青认为孩子在出生后还是有手术治疗的机会。于是,在孕妇的积极配合下,双方共担风险,定期检查。最终,孩子顺利出生并成功接受了手术治疗。

让吴青青感慨的是,这名孕妇给孩子起名叫“念恩”,“不是小名,是真的用‘念恩’作为孩子的名字。”吴青青说,念恩妈妈现在还会时常发来念恩的照片。

在这样平常而又暖心的医患故事里,展现的是感人的医患真情,呈现的是一位医者的仁爱与担当。

通过诊疗,吴青青和同事们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家庭,为那些原本绝望的患者重新燃起希望。看到一个个新生命最终健康坠地,听到来自患者发自内心的感恩,这是吴青青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最大的成就感,也是她的幸福之源。

在教导学生时,她将这样的医者仁心传递给学生,希望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更要对患者关心、关爱,有同理心。吴青青说,做医生和做老师有相似的地方,而做医生的老师更肩负着双重责任。“医疗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有生命的复杂性在里面。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正确对待患者。”她认为,医学教育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医者与患者的关系实则反映的是社会状况。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无论是医学生还是医务工作者都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保持对学术前沿及对疾病的认知与了解。

如今,吴青青的学生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妇幼健康保驾护航,他们是吴青青另一份幸福的来源。

从出国学习到今天,吴青青感觉仿佛有一股力量在一点点推动她前行。“出国学习时,看到国外先进的技术,就想着回国后一定是要引进、吸收再规范,让更多人受益;回来后,做标准、制定规范,慢慢走到了管理岗位;现在,更多感到的是有一种责任,因为承担着全市妇幼健康保障的工作职责,会从整体视角思考解决群体问题的方法。”(本刊记者 季昕 特约记者 梁夏)

来源:《神州学人》(2024年第3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